影·映

图片[1]-影·映-天明的博客

1


电影院终于在沉寂一段时间后,迎来了后疫情时代的高潮,春节档的电影票房再创新高,超78亿元的数字对于众生来说,不知道说贡献还是说无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观影方式,村头的露天电影、街道旁的放映棚、大学宿舍的电脑、电视机电影频道、手机影音APP,从时代的缝隙中太多的人窥见一丝内心的澎湃,在光影的世界里完成一次情感的波动,让闲余的时光也变成一种对世界的体验和看法。在这个电子资源丰富的今天,大家都觉得电影越来越没有意思,从演员说到编剧,从导演扯到特效,从剧情评到投资方,似乎好的电影属于那个遥远的记忆,尤其在那个电影资源匮乏的时代,每一部电影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回味无穷。童年的冬闲时,露天电影就会来,村头刚架好幕布,今晚有电影的消息就立马传遍村子,不亚于收麦时节一声雷的震撼,全村上下淹没在欢乐的气氛里,似乎狗都比往日吠的欢快。匆匆吃完饭,带上小板凳就赶到幕布那里坐着,稍微远一些的孩子就由父母用自行车带着来,小孩永远挤在最前面,好奇地看着放映人摆弄机器,稍微胆大的孩子还敢偷偷触摸机器,被放映发现就被一声责斥涨红了脸,又偷偷溜到人群后面。暮色渐浓黑色泛滥寒意四起,银幕上的画面越来越清晰,人生渐息音响渐响,惊心动魄的电影就开放映了,毕竟在电视不普及的年代,电视台只有一两个,黑白画质的节目无聊沉闷。那时候的理想很单纯就是做个放映人,就有看不完的电影,后来发现这个梦想要是在今天就更难实现,运营一个电影院就不是普通人的事,放映员估计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或者那时的理想很天真,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黄飞鸿式“侠之大者”,或者小红张嘎式勇敢聪慧,如今看来这都是异想天开,这辈子最多就是电影里没有正面和台词,街角匆匆走过的群演。大学那会,宿舍上网最便宜,尤其四五个室友围坐在一起看电影,黑灯瞎火的氛围还是很快乐,那几年似乎就像补课一样,从内陆看到港澳再到海外,从简单明快的江湖恩怨到复杂晦涩的断案推理,当然那些外国需要解说才能看懂的,哲理、科幻、人性等复杂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烧脑故事,才是观影的最高境界,往往能够解说这类电影的同学都站在鄙视链顶端,就像阿少每次都给我推荐电影时说:“给你推荐一个电影,哎,算了,你看不懂,洗洗睡吧!”就像《盗梦空间》足以把人的现象带到无限可能的空间,像3和4之间是不是存在《隐匿的数字》Bleem来论证世界的维度,像《记忆碎片》里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来故弄玄虚,太多所谓烧脑的故事不过是编剧和导演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我们只是从现实日常的思维中掉了进去,用一种生活的眼光去欣赏艺术,这大约就是烧脑电影的骗局,多年后我们对此也无所惊叹时,或者我们的生活也和电影一样复杂时,生活的枯燥和现实的可怕正在吞噬一个人,生活还有什么值得思考和苦苦冥想?就像有的现实新闻最后连电影剧本就不敢这么写时,我们确实思考下该如何给生活做减法了,出路还在那里,我们到那里去寻觅生活的恬静?今天,看电影的方式很多,只是我们最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欣赏、理解、评论,在豆瓣上交流看法等等,偶尔会和几个异地朋友交流一下,只是时间被琐事分割成只有分钟的碎片,很难有空看一场电影,除非熬夜忍受身心俱疲。

2
如果说电影里都是世态百相,那么与电影相关的讨论何尝不是世道风云。看电影应该是免费的还是收费的这如果说是简单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那么大可不必讨论,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没钱看电影时应该怎么办?电影设置多长时间付费观看是合适的,收入低的人可以通过特殊途径来一次精神的享受吗?看电影越来越多得需要付费,去电影院付费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正在接受网络平台上的付费,免费的资源越来越难找越来越少,“打工人”可能在电影院和影音APP会员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记忆中那个免费看电影的时代的确远去了,不得不说抖音等短视频消费异军突起,也许和影音平台的资源收费有点联系,太多的人只能从这里看到免费的电影片段和解说,聊以应付闲余无聊的时光。上网流量就够贵的,要是每个月再花钱充会员,估计大家还不会如此消费。在付费的背面就是盗版电影的横行,只要有新电影上映,就会有盗版链接在朋友圈传遍,虽然盗版电影多为画质不清、声音嘈杂、画面抖动,甚至有时还有黑幕和断章,不过技术好一点稍微花点钱就可以找到高清的,观看效果和冲了VIP或者付费的观影是差不多的,但随着国家打击力度的加强,能够获得此资源的途径和人群就越来越少,我们不得不感叹在这个网络开放平台上越来越封闭。我一直记得余华那句“我的书被盗版是应该的”,当然他在采访中给出了解释和理由,归纳起来就是一句“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需要知识需要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他们买不起正版的图书,只能买便宜的盗版图书”。电影的消费何尝不是,街边的清洁工会花50元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吗?这么多年了,我在电影院的消费次数是零,在电影院观影两次,一次是朋友请客,一次是单位组织;大约是因为我坚信可以通过技术看到,本质还不是因为穷。当然版权保护确实益处多多,但是我们似乎也承认因为收费,也拒绝了一些人的消费,就像阿苏说的那样“付费就是为了排挤穷人的平等受教育权、信息获得权”,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付费,阅读文章、听音乐等诸多付费平台,就连看个长篇评论啥的后半部分也需要会员权限,最后不得不感慨的问“会员充了吗?”会有那个导演站出来说:“我的电影被盗版是应该的”。就像搜索“春节档电影”时,除了大多的票房突破了**万元之内的报道外,夹在其中的还有一则“针对4部春节档电影,网上共监测到疑似侵权链接2.69万条,侵权链接预计会造成几亿元的影片收入损失。”似乎在说打工人还可以再掏点,春节票房还可以再高些,投资人的回报还可以再好些,资本的收益还可以再高些。可是我们知道太多影视APP上,十多年前的经典电影都需要付费或者会员权限,更不要说最近几年的热门电影了,那么搬砖人朝不保夕,除了抖音短视频外可不可以有点更好的消遣途径,电影会下线热度会减,总有一天要淹没在票房的盈利中,这时那些过时的电影可否供大众免费观看,不需要VIP和付费,聊以慰藉穷困的肉体。多年后的电影院,看到中英字幕,突然想到当年所有的努力似乎是为了在此时此刻可以看懂另外一种语言所用的字幕单词,以至于可以在电影无聊的时刻想起好多年不曾用过的字母,对照这些单词看一看字幕组是如何翻译的,他们这样翻译好不好。前段时间“人人字幕组”被查,估计它重出江湖需要一段时间的整改,或者永远退隐江湖,估计太多的人会怀念“人人字幕组”,就像网友老陶频道感叹道“正因为有字幕组的存在,我的青春才与世界同步更新。”法律为保护而存在,可是有时也要为一些人的权利而宽容,就像网友君落红尘不沾身说“最终这些艺术作品还是成为了有钱才能欣赏的东西,穷人逐渐的连免费欣赏艺术美好的权力都没有了,其实那些舍得开会员花钱看电影看电视的,你不打击的时候他们大部分人还是会花钱消费,而看盗版的即便盗版网站关门,仍然不会花很多的钱去看这些东西。穷人逐渐的享受生活的权力,只能更努力的赚钱,然后整个社会便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到处都是金钱感情……”在电影付费之外,我们可能需要一种途径,让宽容的观影途径温暖打工人、打发众生无聊的时光,这个世界我们似乎不期待资本的胜利,我们希望的是法律的胜利,我们更追求全社会的胜利与共赢。

图片[3]-影·映-天明的博客

3
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的画质越来越高清,拍摄技术越来越高超,特效技术足以以假乱真,观影时可以身临其境。电影从黑白一路走来,目前更多的观影概念不断实现,3D4 D 5 D 的观影享受,一个人所有的无聊和压力在影音的世界里似乎有一种代入感,越来越多的观影体验似乎都在制造现场感,似乎就是要把观众放到电影的街边,看主角们穿梭奔波。科技可以让电影的制作、放映、等过程全部实现观众的要求。可是我们为什么却说烂片越来越多,一年到头来都等不到一两部有价值的电影,似乎电影的高峰都在技术落后的年代,是那些画面模糊的,被时间翻过下线已久的老电影。电影的灵魂到底在那里,是前期的编剧,是中间的导演或演员,或者是后期制作,可能还是背后的资本,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写道“当然,科技的危险是让那些浑身铜臭、艺术敏感度低的人掌握生产。其实这已经发生了。世界电影里现在充斥着没有灵魂的声效和暴力,全是无谓的追车、爆破、暴力、超速、爆炸及更多爆炸。故事多为陈腔滥调,表演乏善可陈,情感更是阙如,只有特效无懈可击。简言之,喜欢特效的电影艺术家必须和任何风格、类型或运用某些科技的艺术家一样有才华。要看他们用科技创造出什么艺术才算数,而非只看特效本身。”不得不审问自己,我们看电影是为了看技术还是别的什么?我们至少难以忍受新上映的电影画面模糊,我们也难以忍受剧情狗血,我们也难以忍受故事平淡……随着抖音、快手等一些集休闲、娱乐、创作于一体的小视频软件成为大众的新宠,每个人都成为视频的创作者,大家把自己的日常及周边的琐事,拍摄成几十秒小视频,简单地进行编辑和后期处理后进行上传,似乎视频又称为一次大众都可以参与创作,和多年前的微博和朋友圈似乎一样,加之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成了创作者,见证生活记录世界。如果大众稍微把剪辑技术再提高一点,编辑时稍加心思和技巧,学点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可能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里,定会产生一些经典,今天的一些爆款视频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有点背离文艺的追求,一味的胡编乱造一些低俗搞笑、荒诞不经的小视频,吸引观众的猎奇,大众被过度消费后必然会有一定的冷静,寻思那些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自然电影的剪辑可能是电影很重要的后期制作步骤,似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我们如何比如:合理插叙、倒叙的应用,只要不至于观众对跳跃式样的剪辑一头雾水,不知道电影在讲述怎样的故事,就可以成为烧脑和经典。就像电影《记忆碎片》,如果完全按照时间逻辑按部就班的呈现,观众估计会看到中途就睡着,就是这一种前面需要后面解释和辅助的倒插叙方法,成就了一部经典,而且这类办法似乎屡试不爽。

图片[4]-影·映-天明的博客

4

我们是从喜欢一个电影到喜欢一个演员,还是从一个演员到喜欢一个电影,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电影,每一代人都自己的偶像明星,从年老的艺术家到童星,都有喜欢的群体,这些年关于偶像的讨论和时间越来越多,似乎越来越超出闲余时间娱乐的选择导向了,更变成了一部分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了,为偶像造势、巨额打赏、自残等新闻层出不群,于是在这个多元发展时代,完成一种简单的生活满足后,人的精神世界问题集中爆发,面对景观世界里的追星问题,普罗大众看待时可能会带上鄙视的眼光,失去了了理性和客观思考,于是“脑残”是所有负面评价的浓缩,然后可能会把这些负面评判延伸到明星日常,最后波及其作品,慢慢发现似乎很多时间,对一个作品的评价是从参演人员开始的,不过演员的日常形象在电影里也不会怎么逆天反转,从演员开始选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合理的。不过可能在大家的日常中,电影和明星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从电影开始喜欢一些明星,然后从明星开始一路寻找电影。观众可能有自己的观影选择路径和理由,有人喜欢武打和科幻,有人喜欢悬疑和恐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题材选择。电影可能的确成为我们生活闲余之际的一种选择,至于从哪里开始做出选择,这是私人的事。不过电影发行中有太多办法让更多的观众选择,左右观影的决策,精美的海报、震撼的预告片、媒体的造势足以影响观众的选择。所以,掏钱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这可能是个复杂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明星的粉丝数量就可以决定电影的收益,因为不需要观众的文化程度筛选,没有严苛的条件限制,只要看见和听见,至于背后那些深层的意含那是专业影评人的事,观众只需要精彩。毕竟电影不像传统严肃的媒介,比如文学、音乐和绘画,这类媒介对“观众”设置了各类不友好的门槛,高雅音乐演奏只针对特定人群,传世名画懂得欣赏之人也寥寥无几,不识字的人或者识字不多的人怎么可能读《西游记》,但是所与人都可以看有关《西游记》的电视剧和电影啊!今年的元宵节后,大家似乎都在谈论吴孟达的事,网友风语者说“你这个骗子,为什么就走了啊”,这句话似乎对吴孟达曾经说的“演员就是骗子,我骗了几代人”“耿耿于怀”,的确他在我们的成长记忆中留下了诙谐幽默的一笔,想起小时候《九岁县太爷》里的搞笑老爸,以及成长过程中看电影里他是周星驰的黄金搭档,最后一部电影《少林寺之得宝传奇》,他只是匆匆而过,Meiko说:“达叔的离开,让90年代左右的年轻人感受到了死亡又逼近了一步。”如果说一个明星就是一个时代,吴孟达的离去就是一个时代的总结,掐指算算,在时代的交替洪流中,20后的时代都开始了,90后的时代必将远去! 集合了声光影文的电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艺载体,可能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人休闲娱乐的一部分,在这个兼容并蓄的时代,电影也应该有所包容,让他成为芸芸众生打发闲余时间的一种途径,没有鄙视和割裂,甚至可以在街头流浪时仍可娱乐身心。

图片[5]-影·映-天明的博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